在陕西关中平原腹地,有一处被誉为“关中印象体验地”的村庄——礼泉县袁家村,以其独特的乡村风貌、丰富的民俗文化体验、地道的关中美食和深厚的历史底蕴,吸引了无数渴望亲近乡土、体验优秀传统文化、了解特色小镇的商业模式的学子和游客。10月4日,在MBA教育中心的精心组织下,2024级MBA共赴袁家村,开展为期一天的研学之旅。
了解历史与文化。学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从原住居民街道出发,第一站来到村史馆,详细了解袁家村的发展历程。
袁家村位于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,坐落在唐太宗李世民陵山下,地势西北高、东南低,地貌分为南部台塬和北部丘陵沟壑区两大类。全村62户,286人,土地面积709亩。20世纪五六十年代,袁家村是一个“点灯没油、耕地没牛、干活选不出头”的“烂杆村”。90年代后期,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,高耗能、高污染的村办小企业陆续破产倒闭,袁家村逐渐成为一个“空心村”。2007年起,在两代村集体领导的带领下,审时度势,以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为先导,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转型,袁家村从一个面临空心化威胁的普通村落,发展成为有独特饮食文化、农耕文化、建筑文化、传统工艺制作文化、关中民俗艺术等多层次的传统村落特色文旅品牌,目前,村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。荣获“中国十大美丽乡村”“中国传统村落”“中国魅力乡村”等荣誉称号。
了解发展模式与成功因素。通过讲解员介绍,学员们了解到袁家村是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,借助农耕文化构建以关中民俗为核心的乡村生活综合体,是“以文塑旅·以产促兴”的典型代表,成功的因素有以下几点。一是免费引流。袁家村是典型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小镇,不同于其他小镇,袁家村是通过发展三产促二产带一产,以美食为切入点,选择将“吃”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,从2007年开始,袁家村对所有入驻的商户,不收租金,游客免费,通过竞争入驻,小吃规避了同质化竞争。袁家村一百多种小吃,用匠心和诚信保障食品安全,打造舌尖上的关中民俗美食博物馆,游客可以“一日吃遍关中美食”。同时通过发展餐饮、带动加工业、农业发展,并逐步完善基础设施,强化服务功能,形成既有田园风光和时尚生活,又有现代气息和乡愁民俗,宜业宜居、开放多元的特色小镇。二是合作发展。期初,袁家村依靠部分村民整合村庄分散的资源取得初步发展。自2011年至今,陆续成立多个合作社,通过“合作社+全村众筹+分红”的模式,以产品化对农民再组织,生产商户所用的面粉、油、醋等产品,所有商户和村民自愿入股,以合作社对利益再分配,实现了“资金变股金,农民变股东,资源变资产”转变,新开发的项目也均采取入股分红的模式推进,不断调动村民积极性,把村民培养成为经营主体,让村民当老板和股东,家家有生意,人人能挣钱。三是搭建平台。袁家村以在地文化和乡民参与为主打的旅游开发经验,通过多省合作进行全国布局,让更多乡村焕发文化、产业和社区生机。利用互联网、社群经济、大数据等多种创新方法,面向全国,汇聚资源,搭建一条城与乡的桥梁,疏通城乡互信、共融、共创的管道,实现合作共赢。目前袁家村的入驻商户通过招商,来自全国各地,并在山西忻州古城、青海河湟印象、河南同盟古镇、海南博鳌印象等地建立袁家村体验旗舰店,开辟了新时代新征程的“袁家村”发展模式,达到了与时代共振合拍的效果。四是支部为核心,农民为主体。袁家村的探索和实践证明了,乡村发展要坚持党的领导,落实党的农村政策,书记起到带头人作用,支部起到核心作用,干部真正能为群众服务,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,就能把乡村的事情办好。从70年代初的郭裕禄一班人,到现在的郭占武一班人的身上,都展现出了一股强烈的进取心和实干精神,他们坚持乡村旅游必须围绕村庄做,所有在旅游上投资的村民都是受益者,所有村民能参与、共致富,这也是袁家村做乡村旅游的初衷。
通过此次研学活动,大家纷纷表示,袁家村的发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村庄通过创新、组织、合作和坚持共同富裕等理念和实践,实现了从衰落走向繁荣的转变。启示我们在学习工作中,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,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,助推学习再上新台阶,工作再出新成效。(编辑:王子璇;审核:宋玉)